1月26日早晨,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贛州工務段探傷班班長李澤輝扛著百斤重的儀器,帶班對贛州站場進行鐵路鋼軌常規探傷檢查,給鋼軌做“B超”。為保持各崗位的聯絡和安全作業的需要,作業人員攜帶天翼對講機、巡線定位手機、GSM手持機全副武裝開始上線檢測。
李澤輝在鐵道線上工作25年,巡線總里程達8.3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兩圈,軟底膠鞋穿破了150雙。
“今天我們主要作業項目為京九線上下行K1856+263M-K1858+634M常規鋼軌探傷檢測”,經防護員確認京九線上、下行均無來車,4名鋼軌“B超”醫生迅速將兩台探傷儀同時架上兩側鐵軌,調整好數據後,探傷儀不時傳來嘀嘀聲。
“行醫”多年的李澤輝練成“定睛查波”和“聽音辨傷”的絕技,通過鋼軌超聲波探傷儀9個通道發出的4種音色相同、音調高低各異的聲音,他能準確辨別出鋼軌頂面擦傷、接縫處裂紋、接頭處螺孔裂紋等故障。
鋼軌超聲波探傷儀的9個通道分別對應著4種不同的顏色,如果現場發現傷損,螢幕上就會顯示與正常波形異樣或偏離正常顯示區域的波線,這些波形細小,受到螢幕上不同通道4種顏色的干擾,很容易被漏掉。且鋼軌重傷以及核傷波形往往一閃而過,在儀器螢幕上僅停留半秒,有時眨一下眼睛,就會漏檢一個重要傷損。
李澤輝常常瞪大眼睛盯著螢幕,遇到異常波形時,往往一眼就能捕捉到。為了練就“定睛查波”的本領,他一有空就坐到鏡子前苦練“眼功”,對著鏡子一盯就是兩小時,常常練得眼睛酸脹,淚流不止。
夏天烈日當頭,鋼軌燙手,李澤輝就得戴上手套復核隱患;冬天寒風刺骨,由於得一刻不停地監聽儀器發出的聲音,即使再冷他也不能帶耳罩,有時雙手被凍得失去知覺,連儀器都拿不住。
“特別是站在幾十米的高架橋上進行鋼軌探傷時,鐵路兩邊無任何遮擋,寒風吹過來,即使是穿兩條棉褲都感覺自己被凍透了”。李澤輝指了指自己的耳朵説,每年這個時候耳朵就生凍瘡,雙手也開始皸裂脫皮,一直要到天暖才能痊癒。
為了讓超聲波能更好地感應到鋼軌,根據鋼軌探傷工操作規程規定,探傷速度不能超過時速3公里,李澤輝和班組同事每天至少要完成8公里的鋼軌常規檢測。遇到道岔、軌面魚鱗紋、掉塊、側磨嚴重等地段還會進一步放慢速度仔細檢查。
平日裏京九線上往來列車150余趟,上線檢測時為了避讓火車,李澤輝和工友們每天得將百斤重的探傷儀抬上抬下80余次,今年春運增開列車60余趟,抬上抬下的次數就得額外增加40余次。
探傷小車是單邊輪緣車,在平直線路上推行不覺得累,但在坡道上、曲線上推,既要保持小車平衡,又要時刻觀察探傷波形是否發生變化,腳下若是再踩到堆得高且陡的石砟,石砟一松塌,人就會不自覺地往下滑。多年來,為了保護探傷車不受損,每次作業總有人會摔傷。
“我們有時還得到鐵路區間相對偏僻的地段進行檢測,鐵路路基一般都較高,一碰到下雨天,路不好走,車又過不去,我們班組7人就得沿著四五十度的大坡,輪流抬著兩台百餘斤的探傷設備步行近1小時。”李澤輝説。
2006年4月,因接管新線贛瑞龍鐵路的需要,李澤輝被抽調到于都至瑞金區段進行鋼軌探傷作業。待他完成工作任務回家後,才知道自己5歲的兒子已發燒到40攝氏度。
“滴滴滴……”中午11時,李澤輝手執的鋼軌探傷儀發出持續報警聲。他立即察看異樣波形,並會同工長楊金國一同復核傷損情況。經聯合會診,兩人判定軌頭裂紋,深度9毫米,重傷。向段調度彙報檢測情況後,李澤輝要求線路工區立即對此處重傷鋼軌進行加固處理,並利用晚上的“天窗點”及時進行更換。
在25年的鋼軌探傷生涯中,李澤輝總計發現各類鋼軌傷損病害1200余處,且從未出過一次漏檢和失誤。
“人總是要有點追求,幹一行愛一行,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李澤輝告訴記者,馬上迎來春節,看著一列列火車載著旅客順利通過自己檢測的區段平安到家,他很欣慰。(陳卓瓊)